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階梯,是逐夢青春、成就未來的嶄新起點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,多次作出重要部署,強調要進一步挖掘崗位資源,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,抓好學生就業簽約落實工作。

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“穩就業”“保就業”決策部署以及教育部辦公廳“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”工作要求,搶抓促就業工作黃金期,4月28日,偉德BETVLCTOR1946舉行“運河向海 職等你來”主題校園雙選會,上百家專業對口優質企業入校招聘,帶來8000多個工作崗位,有效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。


一直以來,學校堅持把高質量就業作為立校之本,以“訪企拓崗專項行動”為抓手,走出去、引進來、強指導,不斷提高就業服務的有效性和精準度,多渠道拓寬學生的就業創業之路。

為扎實做好學生高質量就業工作,學校以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,校領導、教師、學生紛紛走出校園,走進企業,明晰就業一線動態,合力解決就業難題。

多年來,學校堅持落實訪企拓崗“一把手”工程,校黨委書記、校長及校領導班子成員率先成立就業工作專班,指導重點、突破難點、沖鋒前線,積極推動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。2023年,學校黨委書記、校長組織召開8次專題會議,研究推進就業工作,全年帶隊走訪企業120多家,為學生開拓就業崗位5800多個。

學院負責人、專業教師積極帶隊學生赴多家知名企業,開展參訪活動,通過實地參觀、實踐操作、學習交流等方式,推動就業與人才供需有效對接。此外,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帶領學生參加廣西區、廣東大灣區等舉辦的區內外各類現場招聘會,多渠道拓展就業崗位。

“我們一定要深挖企業用人需求的痛點,以此來牽引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,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,真正地把學生培養成‘學生滿意、家長放心、企業喜歡、社會需要’的人才。”偉德BETVLCTOR1946校長鄒利斌說。
為找準學校與用人單位契合點,拓展學生對口就業空間,學校產生了一批校企合作、產教融合項目,將高新技術引進課堂,與名企合作辦學,深入推進協同育人。

學校安排專任教師深入企業掛職鍛煉,學習用人單位最新技術技能,了解崗位人才需求,反向修訂人才培養方案;與華為、京東、吉利、比亞迪、五菱等200多家單位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,共建產業學院,實施“名企就業班”“訂單班”“英才班”等人才培養模式;與欽州市第一幼兒園等200多所幼兒園、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50家醫療衛生機構簽訂實習合作協議,提供專業對口實踐機會;與智聯招聘、學習僧等就業平臺深度合作,每月形成平臺就業信息清單,匹配畢業生專業,向畢業生精準就業平臺崗位……

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到特色班培養,從對口實習到精準就業,學校通過校企合作,引入先進技術技能,賦能育人全過程,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、實現“學有所教、學有所用”提供重要支撐,有效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。

就業是民生之本,服務畢業生就業,應切實把就業放在心上、抓在手上、扛在肩上。為扎實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,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,學校不斷優化就業服務,創新幫扶工作方式方法,持續提高就業質量。
2023年,學校結合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,開展求職面試技能培訓22次,覆蓋全體畢業生。4月19日至4月26日,為迎接此次雙選會,全方位提升學生求職技能,學校組織開展了簡歷制作、求職禮儀、職業著裝等求職技能培訓,通過主題班會培訓、面試試講強化以及課后個性輔導等多種形式,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,提升就業競爭力。

除了技能培訓,學校還實施“一對一”幫扶機制。建立“輔導員+專任教師+就業指導老師”就業鐵三角團隊,形成畢業生“一生一檔”臺賬,并依據畢業生情況,針對性開展就業指導、送崗上門等“一對一”就業幫扶。

學校黨委書記黃家良表示:一直以來,學校把就業工作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各個環節,把畢業就業工作當作辦學的生命線,不斷抓緊抓牢抓細抓實。學校采取走出去、請進來等多種形式,廣泛深入地挖掘崗位資源,想盡千方百計促進畢業生就業,讓畢業生就業簽約工作落地落細落實。在做好大學生畢業就業的基礎工作時,學校密切關注脫貧家庭、低保家庭、零就業家庭和有殘疾的畢業學生,把他們作為重點幫扶的對象,實行精準指導服務,確保百分之百就業。

據統計,學校2023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、困難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均達到90%以上,近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升入本科院校深造或進入名企事業單位工作。2023年12月,學校再次獲評“廣西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”,連續4年的榮譽,就是對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最好的肯定。
舉目已是千山綠,正是揚帆起航時。未來,偉德BETVLCTOR1946將繼續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,搶抓求職招聘“黃金期”,打好就業攻堅“主動仗”,持續落實就業工作“一把手”工程,拓崗位、創模式、優服務、強幫扶,全力以赴做好2024屆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,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、復合型、創新型人才,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更多更大力量。